董宇辉谈新型“孟母三迁”,关于学区房,很多父母都搞反了
分类: 最新资讯
签名词典
编辑 : 签名大全
发布 : 11-10
阅读 :321
作者:主创团·牧青野知乎上,看到一位网友的吐槽:为了孩子上学方便,她和丈夫搬到了一个新小区。因为换了新环境,儿子性格又内向,很长一段时间内,她儿子都没有交到新朋友。一开始,为了儿子的社交问题,她特别发愁。但好在后来,儿子认识了隔壁楼的一个小姐姐。那个小女孩和奶奶一起生活,老人年纪大了对孙女不怎么管,所以小女孩经常在她家和她自己一起吃饭、玩。刚开始,她很高兴儿子有了玩伴。可她渐渐发现,那个小女孩经常会趁大人不注意,悄悄唆使她儿子把家里的东西拿给她,还会教她儿子说脏话,还特意叮嘱不能在爸爸妈妈面前说。从那之后,她就不太想让儿子和那个小姑娘玩了。可每到早上,女孩还是会准时来敲门,一听到敲门声,她儿子就兴奋地跑去开门。看到儿子和女孩玩得很开心,她又会有些不忍心,不想让儿子失去目前唯一的朋友,而且她自己也狠不下心直接把女孩拒之门外。可她又担心,儿子长期和这个女孩玩下去,会学到女孩身上的坏毛病。她很犹豫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其实,这位妈妈的困惑,在董宇辉的一次演讲中,就能找到答案……你给孩子什么样的人文环境,你的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在一场家庭教育的演讲中,董宇辉讲完孟母三迁的故事后,分享了自己的观点。他说:“孟母三迁,并不是鼓励大家一定要去换更好的房子。因为孟母三迁的本质,营造的是孩子成长的人文环境。这个‘环境’里,有给孩子讲人生道理的长者;有和孩子彼此陪伴长大的同龄人;有帮助孩子开拓视野的书籍;有引导孩子建立稳定精神内核的父母……”有句话说,人,是环境的产物。孩子在成长路上拥有的人文环境,完成了他人生初始阶段的积累,带领孩子成为了更好的他自己。就像董宇辉说的,小时候,他身边的朋友并不多,他只能选择和书籍成为“朋友”。有了书籍作滋养,他便有了一群从古至今、智慧超群、又无比忠实的“朋友”。而它们,也成为了他在物质相对贫瘠的原生家庭中,接触到最早也最好的人文环境。物质环境弥补不了的差距,人文精神环境可以。所谓的人文环境,就是董宇辉所说的,让孩子有机会去学习一些良好的行为、观点、理念。说白了,我们帮助孩子打造人文环境,就是让孩子拥有一个稳定的精神环境,这个稳定的精神环境长期存在着,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习惯。当然,人文环境不局限于某本书、某个朋友,而是孩子成长中会遇到的人、物、抽象的三观、情绪、态度等等。回到开头写到的那位妈妈,她面对的问题就是孩子人文环境中的一环——社交环境。一个好的朋友不一定能让孩子变更好;但一个坏的朋友,很大程度上却会影响孩子变更差。父母的任务,很重要的一条是帮助孩子做好筛选,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时期。孩子的成长,就像一棵大树的生长,我们要鼓励他多面对“疾风暴雨”,来让自己经历风雨后变得更强大、坚韧,但对于生长时遇到的“病虫灾害”或“歪苗情况”,一定要进行及时修正。最好的人文环境,在家庭教育的“角角落落”网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视频。一位爸爸带自己的儿子去清华大学参观。他原本想着用这个方法激励孩子努力学习,没想到被儿子反怼一句:“别操心了,冒啥烟都没用。”作为孩子妈妈,我特别能理解这位爸爸的做法,想把孩子带到更好的环境氛围中去,希望能够“借力打力”,但往往事与愿违。听过一位老教师讲起自己培养孩子的趣事。有段时间,看了很多“父母回家后要看书,给孩子打造读书氛围”的视频后。她把自家客厅改成了网上图书馆式的客厅设计,还在每天回家后,无论多累都拿着一本书看,而且为了营造安静的读书氛围,孩子写作业时,家里所有人都不能发出任何声音。本来想着,只要坚持一段时间,就能收获一枚自动、自律、自强的十佳爱读书、爱学习好孩子。没想到现实狠狠打了她一巴掌。自从把客厅改装成图书馆样后,她下了班就像又上了班,感觉不到放松,只想在卧室里瘫着,可为了给孩子树立好榜样,又不能这样做。这让她每天回家后心情变得非常烦躁,但凡孩子不认真学习,就发火:“我为了让你好好学习,做了这么多,你怎么一点不知道感恩!不知道回馈!”最终母子俩天天吵架,别说读书氛围了,每天气氛都是剑拔弩张、鸡飞狗跳。后来有一天,她因为工作没有完成,回家交代完孩子不要打扰她后,就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了,中途还时不时会打一些视频电话,忙到完全没有顾及到要不要给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。结果没想到的是,孩子看到妈妈在工作,反而静下心来也开始写作业了,还在完成自己的作业后,主动安静地坐在她旁边看起了书。那时,她才反应过来,自己之前把注意力完全搞反了!被动打造环境,终归是在使用“术”的方法,强迫自己和孩子遵守某个规则。但孩子是有自主思维的,而且,孩子是非常敏感的,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焦虑和急躁,能感受到父母所做的一些行为是否真实。一旦他们感受到父母带有目的性的引导,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。被动强迫永远抵不上主动影响有效果。从那以后,她不再刻意追逐一些外在形式上的人文环境,而是回家后,告诉孩子自己需要做什么,然后专注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。孩子看到妈妈在认真做自己的事,也学着大人的态度和习惯,开始专注在自己的学习中了。从外营造环境是“术”,从内建立秩序是“道”好的人文环境,不应该向外求,而是应该向内寻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,点点滴滴行为习惯的影响,会让孩子在模仿和追随中,构建出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稳定的内在秩序,这套秩序准则会延伸成他们的自驱力,驱动他们完成自我成长。好的家庭人文环境,是孩子一生最大的风水综艺节目《令人心动的offter》第五季中,有一幕让我特别感慨。一个实习生在工作时,对自己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产生了怀疑,她的情绪非常沮丧,打电话给父亲诉说自己的低能量。电话那头,她父亲的声音缓缓传来:“只有法律业务是不够的,还需要社会知识做支撑。”“你不是不适合社交,只是你刚接触到,所以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,只要慢慢接触多了,你综合的判断能力一定会提升的。”随着父亲的开导,她也渐渐平复下自己的情绪,重新满怀能量。李玫瑾教授曾说:“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。父母的抚养,老师的教育,社会的熏陶等,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。”好的人文环境,在于对孩子性格、情绪、态度、三观等的培养。而这些,是会伴随孩子终生的。这也让我想起另一个特别感动的视频。综艺节目《少年说》中,一个男孩在天台上给父母说心里话时,喊话母亲自己只是个学生,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,可他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让他每天做家务。他母亲当时的回复,打动了很多人:“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,生活也是学习的一部分。我希望通过做家务,能让你更有担当和责任心。”优秀的父母,总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;优秀的孩子,背后也一定有着一个更为“优秀”的父母。果然,不出意料,这个男孩在几年后,顺利保送清华大学。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:“个体的心理具有统一性,从某种意义上说,人格的表达方式都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。”父母打造的人文环境基石,很可能代表着孩子未来成就的高度。李玫瑾也曾在她的书籍《心理抚养》中分享过一个案例:一位从事教育的孩子父亲,对她说:“我从没有在孩子的教育上太过上心,但周围人都说我的孩子特别优秀。”李玫瑾教授回答他:“这叫‘不教而善’。”她说父母对孩子,不仅有给予生命的决定权,还有给孩子提供性格发展、三观塑造的决定权。好的家庭人文环境,是父母本身就是很好的人。他们激发出了孩子最好的内在品质习惯,让孩子自己引导自己,成为了想成为的人。《家庭的觉醒》中也写道:“我们的教育要适配孩子,而不是让孩子适配父母的教育。”父母的责任,从来不是向外寻求答案,而是关注自己和孩子相处的内在,在日常的互动中,找到如何更好养育的真正答案。